2013编辑价值访谈(续)
辽宁人民出版社张洪
作者:张洪,执行访谈:华成纲时间:2013年03月04日来源:百道网
订阅《新出版日报》分享到微博:收藏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辽宁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张洪
Q:您如何看待编辑的核心价值?
做一个称职的编辑不难,但做一个好编辑很难,要做大编辑,那就是难上加难了。可以举例子,像贵州人民许医农老师,退休之后又在三联工作,编了那么多的书,一个编辑不在乎在什么位置工作,只在乎和什么样的作者打交道,能编出什么好书,能留存下什么东西,这就能证明一个编辑的价值。
从胡守文到汪家明,再上溯到陈原林辰,他们都是大家心中认可的好编辑。人家做编辑做的,像汪家明老师做的《老照片》,山东画报出版社能一直延续下来,这是一个开放的出版方式,并不是出版一本图书之后就“无根无梢”了。这就好像巴塞罗那的圣家族教堂,一百多年了这个教堂还在不断建,这是开放的基业,打下的基础和框架可以让后人去填充,这就是 “建筑师” “建筑家”和普通 “建筑匠”的区别,编辑家也是这样的。我最近看了一些格林兄弟的材料,他们不仅是写“灰姑娘”童话,也编德语词典,在他俩去世之后,经过一百二十多年才把这本德语大辞典编完,这就证明格林兄弟是大的编辑家,有开阔的视野,所做的事业让后人能继续下去。
中国好编辑的核心价值其实说起来也简单,一个是“无中生有”,一个是“职业精神”。一个编辑要创造市场上没有的东西,不要跟风,原来郭敬明没出来之前,我们没有青春文学这种图书分类,当编辑发掘出版了他的书,现在就多了一个图书分类。像颜小鹂老师做绘本,她确实把最好的绘本做出来了,她每年都到博洛尼亚少儿博览会去,真的像一个职业经理人一样去参加国际书展,去那里了解世界儿童文学的潮流,同时她本身又是写童书出身的,她就真正懂行,确实得需要这种职业出版人。能“无中生有”,能创造出没有的品牌,没有的作家,这个就是执着,是职业精神。盲目跟风,今天是妈妈和老师PK,明天是爸爸……,没啥意思。
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要出好书很难,压力很大。编辑角色转换一定要恪守最初的激情,对图书的热爱,不轻言放弃。我记得一个美国学者说过,出版是一个智力的买卖,智力买卖实际是无论到何时何地都要在动脑子,动脑子只能自己掘自己的井,自己想自己的脑子寻找思维的火花,不能模仿别人。模仿、跟踪或许也可以,但是最多只能赢得一时一地,最后决胜时凭的还是自己。就像写作或者搞学术一样,都靠这种人格力量在背后支撑,出版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对精神的考验,如果要求太多物质奖励,会很失望,现在出版人才频繁进出流动,恐怕就是很多时候编辑对图书本身付出不多,不愿意奉献,把编辑这个职业当作一个谋生的手段。一个编辑应该在精神上拥有热情,能够保持旺盛的斗志,不断砥砺,把自己编辑的技能锤炼起来,那不管是市场化还是数字化,过几年可能还有什么化,编辑的这一点不变。
总看外面的风向那就很难放手一搏。编辑是一个苦差事,不能把它当作很风光,出版确实是苦差事,但是苦中有乐。
Q:什么样的才算是好编辑?或您心目中的好编辑是什么样的?
每个社里都会有一些好编辑,分为各种类型的编辑。有一些可能在经济上给社里带来大回报,有的可能是重大选题获奖项目有一些建树,有一些编辑在文化传承上不懈追求。这都不一样,所以好编辑不能是一个标准,学术出版、教育出版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社,或者不同地域的出版社,对好编辑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标准也不一。
在出版业打拼几十年,真正要做一个好编辑,很多时候都是一个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要说真正认定自己是个好编辑,这恐怕不易更早的说。真正要评判一个编辑是不是个好编辑,应该时间长一点,而不是刚从业三年五年就能下结论。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需待七年期,或者十年八年才能评出一个编辑的好坏。
过去有句话叫政声留人后,编辑也是一样,等到真正退出编辑舞台了,或者编过什么书能够给人带来影响,才能让人评判。如果一年制造一两本好的畅销书,只能说他是一个大家学习的榜样,而真正是好是坏还不能说,因为书的评价周期还是很长的,所以很难讲孰好孰坏,但应该倡导大家对这方面多思考。不管是出版的管理者还是出版的实践中人,都应该三省吾身,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缺乏反省,追风的东西太多,反省的东西少,于是有些时候好坏的标准都很模糊了。
好编辑真是磨出来的,这个磨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有的人悟的快,三年五年就能显露身手,更多的人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因为出版业不像新闻行业,出版行人才的沉淀是很慢的。
Q:寄语百道网“中国好编辑推选”
祝愿好编辑越来越多!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