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私募帝国:全球PE巨头统治世界的真相(精装)
私募帝国:全球PE巨头统治世界的真相(精装)


私募帝国:全球PE巨头统治世界的真相(精装)

作  者:(美)詹森·凯利 著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05月

定  价:58.90

I S B N :9787111421078

所属分类: 投资理财  投资理财  >  投资  投资理财  >  国际金融  投资理财  >  货币银行学    

标  签:国际金融  金融与投资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希尔顿(Hilton)、汉堡王(Burger King)、玩具翻斗乐(Toys "R" Us)、唐恩都乐餐厅(Dunkin' Donuts)、J. Crew这些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有何共同特点?他们均由私募股权资本所拥有、控制并运营。最近20年来,私募股权行业野蛮生长,部分基金抓住机遇,脱颖而出,成长为资本巨鳄。
《私募帝国》将带领我们到这些私募股权公司的幕后去一探究竟:那些身价亿万的发起人,有着雄心壮志的投行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创建及发展历程,探究万亿私募股权公司资本运作内幕,揭秘华尔街角落里的投行家如何成长为资本的巨擎。

TOP推荐理由

如果从金融角度来观察美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历史,私募股权基金的作用有目共睹,“同企业一起成长”已成为新一代私募股权基金的经营理念。如何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目前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发展一个生机勃勃的私募股权基金行业,应当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本书作者贾森?凯利深入金融市场一线与全球优秀的私募股权投资家分享他们的创业历程、投资经验和对未来的思考,对于当前正处于调整期的中国私募股权行业来说,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
揭秘垄断全球资本的私募行业如何运作
通过黑石、凯雷、贝恩、KKR、TPG等私募巨头的成长历程,揭开私募行业游戏规则的内幕。
借鉴资本巨人起伏跌宕的经历,领跑中国私募顶尖舞台。

TOP作者简介

贾森·凯利(Jason Kelly)是彭博新闻社在纽约的撰稿人,专攻全球私募基金行业。在彭博社工作的10年时间里,他关注科技行业,还撰写了卡特里娜飓风(Katrina)、阿富汗战争等专题的经济发展文章。对于彭博电视台和《彭博商业周刊》来说,他都是一位高产作家。在加入彭博社前,他曾担任关注得克萨斯州东南部地区科技和金融行业的杂志《Digitalsouth》的主编。

TOP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
私募股权投资的视觉之旅
解读私募股权投资
私募股权基金名词
行业术语
序言

 

第一章 募资之道
第二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三章 债务世界
第四章 “你最近一次购买马桶座圈是什么时候?”
第五章 现代艺术
第六章 套上你的皮靴
第七章 离经叛道
第八章 对比悬殊
第九章 急流勇退
第十章 纳税光荣
第十一章 国王史蒂夫
第十二章 切忌自以为是

 

后记
致谢
关于作者
注释

 

TOP书摘

第一章 募资之道
从新奥尔良到阿布扎比

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的44层办公室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东部。这位华尔街巨头站在窗边向北眺望,从曼哈顿(Manhattan)一直延伸到布朗克斯(Bronx),纽约市北区的风光徐徐铺展开来。这不由得让人回忆起老动画片中提到的“纽约人眼中的世界”。若是遇到晴朗的日子,施瓦茨曼还可以看到北边横跨哈德逊河(Hudson River)的两座大桥——乔治?华盛顿桥(George Washington bridge)和塔潘奇伊桥(Tappan Zee bridge)。换个角度向西瞭望,他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泽西州(New Jersey)。在北与西的视角之间,他可以随时掌握多年的竞争对手以及合作伙伴所处的位置: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 and Company)创始人亨利?克拉维斯(Henry Kravis)的办公室位于第57街某摩天高楼的第43层,距离施瓦茨曼只需步行10分钟;向西步行约5分钟,是凯雷集团(Carlyle Group)的纽约分部所在地(纽约分部是其华盛顿总部之外最大的分部),其联合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ubenstein)在第41层办公;朝着哈德逊方向再走几条大街,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Texas Pacific Group, TPG)大楼的第37层办公室里并没有出现大卫?邦德曼(David Bonderman)和吉姆?库尔特(Jim Coulter)的身影,他们应该还在旧金山。

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各路精英均聚集在曼哈顿中心这几条街上。沿着公园大道,随便走进任何一座摩天高楼,往指示牌一瞥,全是这类从事杠杆收购或类似交易的投资机构。私募股权巨头个个衣饰高贵优雅,乘坐黑色豪华轿车穿梭于摩天高楼之间,赶赴各样的商务宴请并洽谈交易;但乍看上去,与其他忙忙碌碌的纽约客并无二致。

这个以钱生钱的故事是从对面的5号州际高速公路上真正铺展开来的。这条位于美国最西部的南北高速公路,北连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公路一旁有一小片极不起眼的办公楼群,就是这里谱写了私募股权历史的重要篇章,并对全球经济以及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也是本书带领您探索私募股权之旅的起点。

要想真正了解私募股权投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募集之道。钱肯定不会如神迹奇事一般降临到私募股权基金,而是从有投资需要的投资者手里募集得来。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并购基金经理们发现,这类有投资需要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养老保险基金要按期支付养老金,高校希望已获赠的教育捐款能够持续增值,富人渴慕累积更多的财富,外国政府期望主权基金的投资品种能够多样化而且基金规模能够增长。钱生钱到几何才能令人满足呢?至少要比持有股票或债券来得多吧。于是,这类投资者踊跃地奔向私募股权基金的怀抱,成为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s,简称LP)。
……


第二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大卫?鲁宾斯坦喜欢以提问的方式作为其演讲的开场白。他会示意台下的观众举手回答:“你们哪些是有限合伙人?哪些是普通合伙人?哪些是交易顾问?”在了解观众的背景之后,他会根据最新的政治经济局势接着提问,比如希腊是否会发生债务违约,或者美国民主党是否能控制众议院。时不时地,他还会抛出一个很无厘头的问题:“你们知道我每年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吗?”——这个提问,是针对长期以来华府试图改变并购基金经理应缴纳的税收额度问题上的努力。

对熟悉私募股权行业的人们来说,鲁宾斯坦是当之无愧的最知名基金经理,这也要感谢他的频繁曝光率。他好像空中飞人一样,在世界各地往来穿梭,拜访投资者,发表演说以及举办路演活动。年复一年,热情依旧不减。

鲁宾斯坦告诉我,几年前,他开始坚信伍迪?艾伦的人生秘诀——“成功的百分之八十应归因于积极展现自我”。作为凯雷集团的融资负责人,从企业创始至今,他单枪匹马,四处拜访寻找资金,足迹延伸到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从未涉猎之地——例如中东地区。“就是因为大卫,凯雷集团才可以融得巨额资金。”一位竞争对手半是钦佩半是妒忌地说。

不管是对几百人、几十人,哪怕一个人,鲁宾斯坦都能打动对方并获取其信任。他的话语不带太多花哨,却充满智慧与幽默。在2007年他一次迪拜演讲的间隙,我问到,中东地区最近有何变化。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纽约的记者同胞们更多了。”

由于鲁宾斯坦的勤勉,他的差旅直接照亮了凯雷的大量基金业务,有纯粹的数字为证(截至2012年5月,凯雷的基金共计89只,其中大部分是私募股权基金),这让任何竞争对手都相形见绌。在私募股权投资,黑石集团拥有一只大型的全球基金和数只规模较小的区域型基金,其中包括一只中国基金;KKR拥有类似数量的基金。对私募股权公司的商业模式,募集资金的能力以及招募本地团队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基本结构,能允许身在巴西的经理以凯雷集团的名义,通过鲁宾斯坦和旗下几十人团队来帮助募集资金。换来了与凯雷集团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获利以后的部分附带权益(carried interest)

凯雷集团以特许经营模式在各地建立私募股权基金,竞争对手们对此却嗤之以鼻,认为这种方式像是遍布世界的冠名餐厅,虽然各地的餐馆拥有共同的品牌名,但是质量却参差不齐,通常是离总部越远的口味就相差越大。凯雷集团主席丹尼尔?德安尼罗(Daniel D?Aniello)提出了“一个凯雷”的口号,鲁宾斯坦以及其他高管也积极响应,还推出了现金奖励等激励手段来鼓励多方合作,以确保所有的凯雷人都能同声高歌凯雷之曲。

鲁宾斯坦全神贯注的工作形象令人着迷。他崇尚的“伍迪?艾伦宣言”让他每年至少有超过250天花在旅途中,并且睡眠极少。他长期吃素,并且不喝带咖啡因的饮料。他的白发和白衬衫与湛蓝色的细条纹西装形成了鲜明对比。鲁宾斯坦讲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很少大声呵斥或者天马行空地侃侃而谈,在一对一的谈话时,他的眼神总是难以捉摸。在讲台上,他从超然理性到黑色幽默,完成了温和转型。在2012年的一次公开亮相中,他提到母亲曾经鼓励他学习牙科,但是他却成为了一名律师。

在凯雷集团创始团队的策划下,鲁宾斯坦就是公司面对投资者和新闻界的门面。他承认,这样的角色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用强大的意志力克服内心胆怯后得来的。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与媒体周旋,每周阅读数本书籍以及多份报纸杂志作为补充,也似乎很享受与记者、教授或者同事玩捉迷藏的游戏。跟他聊天,就好像看着他从头脑的文件箱里拉出一格资料,做好记录后放回,然后又拉出另一格资料。他那种捉摸不透的态度是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磨炼而成的。那时,他是卡特总统的国内政策顾问,每日都要面对各类媒体的会面和电话访谈,每当触及敏感话题,比如通胀问题,他就需要摆出高深莫测的姿态。“卡特担任总统期间,我将通胀控制在19%以内。要知道,这非常困难。我经常对美联储的工作人员说,‘如果你担心通缩,就把我请回来,因为我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

如果称KKR为野蛮人,凯雷集团就是幽灵,是公众臆想的政府关联方。这跟凯雷参与了多笔国防行业并购交易有关。凯雷集团把华尔街手艺(杠杆收购)和老家华盛顿最普遍的业务(政府以及国防)结合起来。第一任董事会主席卡路西首先提出了凯雷要在国防事业中有所突破的想法。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三世(James Baker III)也是凯雷集团的顾问。美国前总统老布什(George H? W? Bush)也对凯雷集团在亚洲的业务给予意见。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John Major)也担任顾问。创始人们强调,政客虽然没有给出直接的交易建议,但增加了公司的声誉和名望,吸引现有和更多潜在的投资者。

与权贵方的亲密往来帮助凯雷在建立初期树立了响亮的名声。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样的交往更是盘根错节,难以撼动。在阴谋论盛行的20世纪90年代,时任的政府官员努力与凯雷集团来往频繁,使得凯雷集团在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事件后与政府的关系更加隐晦。

美国公共养老基金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美国公共养老基金需要透露资金的投资去向,而其他有限合伙人则可以隐藏秘密。鲁宾斯坦从积累了惊人财富的中东家族和资源型企业成功地筹集资金,并且没有向外公开投资细节。在2001年的恐怖袭击事件后,有人揭秘到,沙特阿拉伯的本?拉登家族(Bin Laden)就曾是凯雷集团的有限合伙人。

在袭击的当日,凯雷集团正在举行年度投资者会议,创始人和合作伙伴、咨询顾问以及投资者都列席参加。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当晚的聚餐中进行演讲。在场的投资者包括:沙菲克?本?拉登(Shafiq Bin Laden)——是奥萨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众多同父异母的兄弟之一。他是拉登家族的代表,并向凯雷集团的第二只旗舰并购基金(总规模为13亿美元)认购了约200万美元。

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的纪录片《华氏911》(Fahrenhet 9/11)就提到了凯雷集团通过布什家族与本?拉登家族建立关系的情节,这意味着凯雷集团的政治影响力远超过华盛顿的任何游说家,尤其是牵扯到国防工业这层关系上。凯雷集团与本?拉登家族在2001年晚些时候终止了合作关系,但是这些联系在今后的十余年中还被人念念不忘。2011年,奥萨马?本?拉登被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击毙,《财富》(Fortune)杂志的丹?普里马克(Dan Primack)若有所思地在网络上表示,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凯雷集团可以再攀上本?拉登家族了。

将顾问团队扩大至政府范围以外势在必行,毕竟国防行业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凯雷集团认为自己在国防行业的声誉已经到了振聋发聩的地步,足以先人一步挖掘所有的潜在交易。创始人发现,依靠经验丰富并且交游广泛的顾问团队来开展一个投资领域的大门,这个模式可以在更多行业领域进行推广。

凯雷集团选择了IBM的郭士纳作为卡路西在2003年之后的继任者。郭士纳在2008年在凯雷董事会主席的职位上光荣退休。在就任期间,他把顾问团队推广至华盛顿环城公路以外,并开创了“财富500强”顾问团时代。凯雷集团在2005年聘请了前美国银行首席财务官詹姆斯?昂斯(James Hance)作为金融交易的高级顾问,其他高级顾问包括前3Com公司的CEO威廉?克劳斯(William Krause)。

即使对行业专家的需求越来越甚,凯雷集团仍然青睐于有政府背景的人士。美国证监会(SEC)前主席阿瑟?莱维特(Arthur Levitt)以及前空军参谋长约翰?江珀(John Jumper)被任命为高级顾问。


■■■

凯雷重启IPO计划预示着私募股权行业的萧条期已经过去,繁荣即将来临。早在注册申请之前,凯雷IPO已经成为了华尔街的热门话题。著名资本巨头拟公开发行股票,狡黠的交易商们自然不会放过可以追名逐利的超级交易。黑石集团IPO的余温尚未褪去,IPO所选的时机极佳,至少从施瓦茨曼和彼得森的角度来看,他们为自己的赌注赚得了丰厚的回报。

2011年的夏天,从后海啸时期稍显拘束的各家银行中,凯雷集团开始为IPO寻找承销商。三位创始人、杨金以及CFO弗里德曼均收到各大投行递上的竞标书,不仅仅是投资银行业务的负责人全部出动,就连银行总部的CEO也亲自送鉴。

各大通讯社、报纸以及商业新闻也对路演活动进行全程报道。最后,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和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获得了承销商资格。尽管2011年下半年的股票市场又是哀鸿一片,凯雷集团也积极等待着上市时机,一旦市场信心恢复,立即公开发售。

正如五年前的黑石集团,承销商、银行家和记者们现在都极其渴慕能够通过凯雷集团的招股书,特别是有关高管薪酬的章节,揭开凯雷和私募股权基金的神秘面纱。在资本市场萎靡不振的几年里,人们很想了解私募股权行业能否带来巨资收益。

在2012年1月的某个星期二,凯雷集团终于在修订的招股说明书中补充了具体的薪酬结构章节。2011年,三位创始人合计共获得4.13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基金的收益分配。每位创始人赚得1.34亿的分红,外加27.5万美元的工资和价值355万美元的奖金。相比之下,在黑石集团IPO的前一年,施瓦茨曼在2006年共赚得3.983亿美元。


■■■

2012年2月上旬,笔者与鲁宾斯坦共同出席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举办的私募股权行业年度会议,有数百名学生和管理人员参加。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海啸过后,险境重现”。上午的主题沙龙在鲁宾斯坦和私募股权投资的早期实践者Clayton Dubilier&Rice公司创始人约瑟夫?赖斯(Joseph Rise)之间进行赖斯是财务投资者引入运营团队参与企业管理的倡议者。

这是鲁宾斯坦在72小时内的第二次公开讲话。两天前,他在由彭博社主办的中国会议上发言。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里,大家都纷纷议论罗姆尼以及鲁宾斯坦刻意回避的IPO话题。

鲁宾斯坦依然风风火火地出现在校园,从讽刺美国债务危机的开场白起,再以一系列的数据和估算为结束。演讲中,他介绍了改变私募股权基金的所征税率对全国预算赤字的影响,风暴过后严阵以待的私募股权行业,以及对需求变化的行业让步。“如果你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拥有众多企业,你需要有社会责任感。”他说。

会议结束后,他与会议组织者照完合影,就从讲厅的后门溜了出去,慢跑至私人座驾前。他立即开始了另一个电话会议,结束之后,又乘坐私人飞机于下午返回华盛顿。


第十二章 切忌自以为是
揭秘路在何方

在半遮半掩中,私募股权业随着历史的车轮一步一步前进,终于拨开云雾见到天日。这就是我在特拉华州特拉华,亲眼看着托尼?詹姆斯被政治家和身着连身裤的工人们团团簇拥时的真实感受。那是在2011年10月,由黑石集团以及能源PE基金First Reserve联合注资设立的冶炼运营商PBF Engergy正在计划重启一家精炼厂。该炼油厂是PBF从瓦莱罗能源公司(Valaro)手中买来的,已经关闭一年多了。

私募股权巨鳄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公众视线里。詹姆斯在特拉华讲过什么也许不太有人记得,但他与其他黑石集团高层的亲临现场引起了广泛关注。

詹姆斯在处理公共关系时魅力四射,他正在接受彭博电视台的采访,财富杂志的记者也已经排好队等候了。上午的采访行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另一边由六位资深官员代表带领的宣传活动也准备就绪。在停车场后方的白色帐篷里,身着连身裤的工厂工人以及地方政府官员正在狼吞虎咽地吃着迷你乳蛋饼和肉桂卷。短小的横幅挂在帐篷侧面,上面写着“新的开始”、“祝贺你完成的出色工作!”

黑石集团和First Reserve花费了4.5亿美元在特拉华市的炼油设施更新以及工厂重启上,新工厂将带来500个全职岗位以及250名合同工。当地的政客们对此极为重视,四处奔走相告。“当工厂被迫关闭时,”特拉华州的参议员克里斯?科布斯(Chris Combs)表示,“给社会留下了无法填补的深沟,就像对一个家庭的狠狠一击。”接下来他提升了整个话题的高度,“我们面临着一个问题:‘我们还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吗?’”

在参议员托马斯?卡珀(Thomas Carper)和州长杰克?马克尔(Jack Markell)讲完之后,詹姆斯走上了讲台。黑石集团主席对他们刚刚的发言予以热情地回应,并借此机会向大众媒体、炼油厂工人以及政府官员表达了来自私募股权业深切的友好态度。“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应该成为美国未来的发展模式,”他激情地讲到,台下的观众都齐齐站起身来为詹姆斯的一番慷慨陈词鼓掌。“要拯救美国的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

在演讲和剪彩活动结束后,詹姆斯站在草地上与工厂老板、政界人士以及钢铁工人联合会的劳工代表们攀谈,身后是高耸入云的炼油厂塔楼。这样友好的会谈实属罕见,要知道,工会长期以来对背负“就业毁灭者”骂名的私募股权业是嗤之以鼻。不过,有一位资深劳工千里迢迢从得克萨斯州乘飞机过来,不是为了向私募股权业扔石子儿,而是要向它发出赞美和感谢。

钢铁工人联合会的副主席加里?比维斯(Gary Beevers)出席了这场活动,因为350位钢铁工人联合会的兄弟姐妹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在他简短的讲话中,他操着一口粗重的得克萨斯男中音,与听惯了政客和投资家字正腔圆的腔调相比实在是有点儿小清新。他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私募股权基金是劳工的友人。几十架照相机对准演讲和剪彩一片咔咔嚓嚓之后,比维斯和我闪到一边聊起天来。我问他要不要坐下歇歇,他说喜欢站立的感觉。他看了看四周,稍微松了口气,从口袋里的哥本哈根(Copenhagen)圆罐里抽出一支烟,就私募股权投资打开了话匣。交流中,他多次提到了詹姆斯的讲话——大型石油企业在那个星期中关闭了三家炼油厂,就发生在PBF重启炼油厂前的几天。能够让工会成员重返工作岗位是他目前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别人缺乏资金的时候,他们提供了资金。我们担心的是长期就业岗位,是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他指着不远处还在忙忙碌碌的工人说道,“这对工人们意味着养家糊口的饭碗。”

私募股权业正在树立全新的公众形象,要知道这件事情本来是资本巨鳄们连想都不敢想的。长久以来,私募股权基金行事极为低调,只有在公开上市后才暴露了行迹。它们乐于让外界传述自己的故事,甚至放弃了反驳自己被扣上“就业毁灭者”这顶帽子的权利。詹姆斯是黑石集团在2007年完成IPO的首席功臣,帮助整个行业走上了新的台阶,也让黑石集团从其余的私募股权基金中迅速脱颖而出。曾经潜流暗涌的资金流,终于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舞台上验明正身。业内重量级选手的运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大型PE基金一直在证交所门前徘徊:面对上市与否的问题,要如何去探索企业文化、上市动机以及创始人的个性呢?最佳上市时机是什么时候呢?上市意味着接受公众的监督,更严格的审查以及符合程式化的标准。诚然,这也增加了PE基金的“永久资本”——资产负债表上的权益资本,而不是有时间限制的来自投资者的认缴资本。在并购活动中,已上市的PE基金还可以采用股权置换等多种投资方式,而不再局限于现金支付。此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给了创始人以及高级管理层从亲手创建的企业中获得回报的机会,黑石集团的彼得森以及凯雷集团的鲁宾斯坦均曾公开表示。通过现金退出也帮助创始人将管理权顺利地过渡给下一代接班人。

有一些投资机构也在保留私有化的基础上,成功地完成了接班人过渡。例如历史最悠久的PE基金之一的华平投资集团,它的创始人在2000年就已经将管理钥匙递交给后起之秀。查尔斯?凯(Charles Kaye)和约瑟夫?温岚(Joseph Landy)在当年承担起了莱昂内尔?平卡斯(Lionel Pincus)和约翰?沃格尔斯坦(John Vogelstein)的职责。华平投资继续专注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并建立了一只全球基金,目前管理的资产总额约为300亿美元。

贝恩资本也选择了坚持私有制路线,即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决定不再留任转而在政府部门开始政治生涯。在1999年,罗姆尼离开了亲手创立的贝恩资本,担任盐湖城冬奥会主席。在离职协议中,他将自己的股份卖给了其他合伙人,以避免出售给外来投资者或者公开发售。作为回报,罗姆尼将继续享有贝恩资本的经营收益。与由一至两位创始人紧紧把持的竞争对手不同,贝恩资本采取了律师事务所和咨询公司的运营模式。贝恩资本的九人委员会是首要决策机构。投资审批程序也是有多位成员共同参与完成。“我们更重视团队效应,而不是突出单兵作战。这样的组织结构更持久稳固。”马克?纳尼利(Mark Nunnelly)说道。

分散的所有权让贝恩资本止步于私有制。但是在罗姆尼离开后,投资业务增长显著。相比其退休时的40亿美元,贝恩资本目前在全球管理的资产价值超过600亿美元。另外,贝恩资本发展了更多新兴业务;该基金重视锻炼内部人才,予以提升机会,而不是挖向竞争对手的墙角。

在黑石集团,施瓦茨曼和詹姆斯打造了一家与众不同的PE基金,上市不仅是创始人的转型之作,也带给黑石集团更多的现金来加速业务拓展。虽然黑石集团走向IPO是势在必行之举,但是直到2007年才最终实现。当开始向公众发行股票的时候,已经是2007年中了,施瓦茨曼知道他必须加快速度。

这一年真是热热闹闹。除了生日聚会外,施瓦茨曼不仅登上了《财富》杂志的封面(“属于华尔街男人的尖峰时刻”),还胜利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杠杆并购(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Equity Office Properties)。3月份,黑石集团提交了招股说明书,成为最举世瞩目的私募股权基金,虽然这并不是第一单。经营私募股权、对冲基金以及房地产投资业务的Fortress投资集团已经在二月份完成上市。

但是,黑石集团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S-1则是完全另一回事。这是公众投资者首次——当然也包括华尔街的好事者、好奇的商学院学生——有机会对充满神秘色彩的并购基金一窥究竟。更何况,他们还可以查到施瓦茨曼和黑石集团高管的实际身家。包括我在内的财经记者,紧紧跟踪着黑石上市的每一步进程,企图从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每一份补充文件中寻找蛛丝马迹。六月的某星期一清晨,黑石集团递交了有关所有权和薪酬结构的详细资料。在过去的一年,施瓦茨曼从黑石集团分得3.983亿美元。世界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全球董事长兼CEO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 Blankfein)的5 400万美元年薪与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我们还了解到,按照预期的IPO价格,施瓦茨曼所持黑石集团的股权价值将达到80亿美元。根据计划,80岁的彼得?皮特森(Pete Peterson)将兑现绝大部分的股份,并以此成立一个基金会。施瓦茨曼预计将继续持有手里大部分的股票,以24%的股份来维持控股权,但出售的部分总价值近6.84亿美元。有关薪酬的故事还在絮絮叨叨着,成为了彭博新闻一周内最热门的话题。

场外的另一边,虽然由高盛和花旗带领的IPO承销团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路演活动。杠杆并购市场表现出了收紧的迹象,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发生了创纪录的违约事件,波及整个信贷市场,导致投资银行开始担心新的上市交易能否如期完成融资。6月21日,黑石集团以每股31美元的价格募集了1.33亿股,比预期理想。投资银行向市场配售了更多的股份,即所谓的绿鞋(green shoe),以满足更大量的需求。第二日开盘以后,股票上涨至每股38美元,并以35.06美元收盘,成为了黑石集团股票价格的最高纪录。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股票价格从未再接近过这个数值,有一次甚至跌破了每股5美元。

如果他们再耐着性子等几天,很可能就不会选择上市了,甚至往后的几年里都不会。KKR就是这种情况。KKR在7月3日晚提交了S-1,然后就结束了美国上市之旅,直到3年后与欧洲基金完成复杂的合并程序才曲折上市。凯雷集团则把自己的IPO梦想实实在在地压了整五年的箱底。

股票市场继续看淡私募股权业的未来,黑石集团的股价就好像石沉大海,再也抬不起头。施瓦茨曼和詹姆斯却四处鼓吹黑石集团可以依靠不断增长的对冲基金以及房地产基金业务,从触礁的杠杆并购交易中缓过来;不过悲观的投资情绪总是挥之不去。黑石集团也继续在探索PE基金的出路。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06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93.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