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 Fun书> 爱弥儿(上下册)
爱弥儿(上下册)


爱弥儿(上下册)

作  者:(法)让-雅克·卢梭

出 版 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  价:78.00

I S B N :9787516811221

所属分类: 社会科学 > 教育  社会科学

标  签:教育 社会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提出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TOP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TOP目录

序 / 001
第一卷 / 006
第二卷 / 077
第三卷 / 249
第四卷 / 338
第五卷 / 608

TOP书摘

TOP插图


谎言有两种:一种关乎既成事实,另一种则关乎未来的责任和义务。当一个人否认他已经做过的事情,或者断言他做过某件事,而实则他没有做过,或一言以蔽之,当一个人故意说出有违事情真相的话时,第一种谎言就发生了。当一个人许下他并不打算兑现的承诺时,或一言以蔽之,当一个人公开地表示他的意图,却并不打算真正实现的时候,另一种谎言就发生了。这两种谎言有时会混杂在一起,但是我现在只打算谈一谈它们的区别。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一直感受到别人的仁慈与好心,他就不会想着通过欺骗别人让自己有所收获。相反的,他还会非常明显地愿意别人看到事情本来的面目,以免别人误解了他。因此,很显然,就切切实实的事实撒谎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而是由服从法则决定的。因为服从别人是一件不为人们所喜欢的事情,孩子私下里会竭尽全力地不去服从别人。此外,撒谎能让他们避免惩罚或责骂,这是当下就能得到的好处,比说实话会带来的遥远的好处更有价值。在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之下,你的孩子为什么要对你撒谎呢?他有什么事情要瞒着你呢?因此平时你不要随意地阻挠他,不要惩罚他,不要强求他做任何事。为什么他会把每件事情都告诉他的小伙伴,而不像那样天真无邪地把一切都告诉你呢?因为告诉你实情比告诉小伙伴更加危险,这一点他不会看不出。
关于权利而撒谎就更不是自然行为了,因为承诺要做的事情或抑制自己不做的事情都是约定俗成的行为,逾越了自然状态,就会损及我们的自由。更何况孩子许下的所有承诺本身就是空洞的,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们的视野有限,只能看到目前的情形,当他们亲自做保证或发誓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当一个孩子做出承诺的时候,他几乎不会撒谎,因为他只是在想自己如何才能摆脱现在的困难,所以不会立即产生效果的方法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当他承诺以后会怎么样的时候,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有承诺。当他生活在当下的时候,他的想象力还没有那个能力,把他自己投射到未来之中。如果承诺明天从窗户上跳下去,他就可以免掉一顿鞭打,或能得到一盒糖果,那他肯定当场就会做出这样的承诺。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不会顾及未成年人做出的所有承诺的原因。如果父亲和更加严厉的家庭教师坚持要求孩子实现他们许下的承诺,那也只是因为那些承诺涉及到的都是即使不做承诺孩子也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在许下承诺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因此,他并不是通过承诺来撒谎。这种情况不同于他违背自己的承诺,那是一种有追溯效力的说谎。因为他非常清楚地记得自己许下了承诺,但他只是不明白信守承诺有多么重要。他还不具备展望未来的能力,因此无法预见一些事情的后果,如果他打破了自己的承诺,他也并没有做有违这个理性的阶段的事情。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孩子说谎完全是他们的老师造成的,他们教孩子说实话,结果完全是在教他们说谎的艺术。如果你急于求成想约束、控制和管教孩子,你就绝不会找到可任由你支配的足够的方法。你希望通过毫无根据的准则、不合常理的训诫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耳目一新的影响,你宁愿他们熟知功课,并说谎,也不愿意他们懵懂无知和保持诚实。
至于我们这些人,只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宁愿他们聪明,但更喜欢他们成为忠厚的好人,我们绝不会硬要他们实话实说,唯恐他们会隐瞒事实,也绝不会让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做出承诺,唯恐他们受到诱惑会打破他们自己的承诺。如果我不在的时候,有人做了什么错事或坏事,而我又不知道到底是谁干的,我会谨小慎微地不去谴责爱弥儿,也不会问他:“是你干的吗?”因为在这么做的过程中,除了教他否认这件事,我的所作所为又能得到什么呢?如果他倔强的脾气让我迫不得已地要与他达成某个契约,我会极其谨慎地注意总是由他提出这个建议,我绝不主动提出。如果他保证了任何事情,他就要一如既往地怀着浓厚的兴趣,富有成效地兑现他的诺言。如果他做不到,那他就是撒谎了,这个谎言会给他招致所有不愉快的后果,而他会明白这些后果都是事物发展的自然秩序引起的,而不是源于他家庭教师的报复行为。但是,我觉得我不仅不需要依靠这么残忍的手段,而且我几乎可以肯定爱弥儿在许多年里都不会知道说谎是怎么回事,而且就算他知道了,他也会备感震惊,并且无法理解说谎到底有什么用处。很显然,我越是让他的幸福少受别人的意志或观点的左右,他想撒谎的兴趣就越少。
如果我们不那么急于求成地教育孩子,我们也就不会那么急于求成地对孩子有诸多要求,我们也就愿意多花些时间,从从容容地只在适当的情况下对孩子提出要求。到那个时候只要孩子没有被宠坏,也会自己力求成才的。但是,如果一位愚蠢的家庭教师不知道如何着手他的工作,一开始就总是让他的学生做这样那样的承诺,不加以区别,不加以选择,也不加以均衡,孩子就会因此茫然不解,所有这些承诺就会让他觉得负担过重,然后他就会忽略,忘记,更有甚者会蔑视承诺。他会把那些承诺视为空话假话,因此把许下承诺和打破承诺当作一种好玩的游戏。如果你希望孩子能信守他的承诺,那就要适度地控制你对他的要求。
我刚刚详细描述过的对于说谎的处理方法,可能在许多方面都适用于强加给孩子的其他责任和义务,那些责任和义务也因此变得不仅可憎,而且还不切实际。为了让你自己看起来像是在宣讲美德,结果却让孩子爱上了种种恶习。你禁止这些恶习,结果却把它们逐渐灌输给孩子。你想使孩子变得虔诚吗?你带他们去教堂做礼拜,结果却让他们觉得厌烦无比。你让他们不停地喃喃地默默祷告,结果却让他们希望不需向上帝祷告,觉得那才是一大乐事。为了教导他们要乐善好施,结果你却让他们去向人布施,弄得好像你不屑于亲自施舍别人一样。应该向人布施的不是孩子,而是家庭教师呀!不管他有多么爱他的学生,他都应该与他的学生争夺这个荣誉。他应该让孩子认为自己太年幼,还不应施舍别人。布施是大人的举动,因为大人可以衡量赠送之物的价值,判断他的同胞的需求情况。而孩子对这些一无所知,因此没有任何优势去布施,即使布施也不是带着慈悲之心,没有仁爱之意。他几乎为布施感到羞愧,因为根据你和他自己的做法来判断,他认为只有孩子才会向人布施,而且当人长大成人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乐善好施了。
要注意到,孩子着手施舍给别人的东西都只是他们不知道其价值的东西,或者装在他们口袋里暂时用不着的小硬币。一个孩子宁愿把一百个硬币金币施舍给人,也不愿意拿出一块蛋糕。但是要让这个豪爽的施舍者把他自己心爱的东西分给别人,比如他的玩具、他的糖果、他自己的午餐,这样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你是不是把他打造成了一个真正慷慨的人。
人们还试过另外一种方法:不一会儿就把孩子给别人的东西还给他,这样他就会变得习惯于把他知道肯定会回到他手中的东西送给别人。我在孩子身上几乎没有看到慷慨大方的品质,有两种情况除外:付出对他们自己没有用处的东西;或付出他们指望还能回到自己手中的东西。洛克说过:“好好安排,让经验告诉他们最慷慨大方的施舍者会得到最大份额的好处。”这样会让孩子表面慷慨大方,但实际上却格外贪婪。他补充说,孩子会因此养成慷慨的习惯。是的,高利贷者的慷慨,给别人一个鸡蛋,就要得到一头奶牛的慷慨。但是,当要孩子真正给予的时候,这个慷慨的习惯就没有了。当他们要不回来那些东西时,他们就不会给予了。这是一种思想习惯,而不是行为习惯,需要监督。应该教给孩子的其他所有美德都与这一点类似,为了宣扬这些无缘无故的美德,你要把他们的年幼时光浪费在伤心之中!难道这是一种明智的教育吗?
老师们,摆脱那些虚伪吧!做个善良和仁慈的人。让你们的榜样沉到学生的记忆深处,直到它们久远得足以攫住他们的心灵。与其着急忙慌地要求我的学生做出乐善好施的举动,我倒不如当着他的面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甚至不允许他模仿我的这种方式,将之作为他那个年龄不会享有的一种殊荣。因为最重要的是,他不应该把大人的责任仅仅看作孩子的责任。如果他在看到我帮助穷人的时候,问我一些相关的问题,而又到了该回答他那些问题的时候了,我就会对他这样说:“我的朋友,富人只有借助穷人的善意才会继续存在,所以他们承诺过要养那些靠自己的财产或劳动都不足以糊口的人。”“那么你也承诺过要做这件事喽?”“当然,前提是经我手的那笔财富为我所有,我是这笔财富唯一的主人。”
听了这番话之后(我们已经见过了应该怎样引导一个孩子明白财富的观念),爱弥儿之外的其他孩子会忍不住学我的样子,表现得像一个富人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我起码应该注意他在这么做的时候没有炫耀的意味。我宁愿他剥夺我的特权,并偷偷摸摸地施舍别人。这是与他这个年龄相配的小诡计,而且也是他身上我唯一可以原谅的小诡计。
我知道,孩子模仿别人所有的这些美德只是与猴子学到的美德无异,而且一个良好的行为只有在像这样做,而不是因为别人的时候,才算得上是道德高尚。但是,在心灵还没有任何感悟的年龄,你必须让孩子模仿你希望他们最终形成习惯的行为,直到他们能理解并出于对善的热爱而做那些事。人之模仿就像动物之模仿。喜欢模仿,是受自然的管理,是一种良好的天性。然而,在社会中,喜欢模仿变成了一种恶习。猴子模仿它们畏惧的人,而不是模仿它们不屑一顾的其他动物。它们认为,胜于己者的所作所为一定是好的行为。然而,在我们自己当中,有一些丑角模仿各种美好的举动,不但模仿不好,结果反而倍增其丑,并沦为笑柄。他们知道自己低人一等,于是设法模仿别人,让自己变得和胜于己者平起平坐,或者他们努力地模仿他们羡慕的对象,但是在他们选择的模仿对象上也会显露出他们糟糕的品位。模仿起因于我们渴望逃离自己。如果我的教育是成功的,爱弥儿就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们必须摒弃这种想法可能产生的表面上的任何善行。
审视一遍你的教育规则,你就会发现它们都设想不当,尤其是关于美德和道德的教育规则。有一堂道德教育课是唯一适合孩子的,而且对任何年龄的人都极为重要,那就是:绝不伤害任何人。甚至是行善做好事如果不服从于这条规则,那它就是有危险的,也是虚伪的和矛盾的。有谁没有做过好事呢?每个人都做过一些好事,品行恶劣的人和正直公正的人一样都做过好事,但是他让一个人快乐,却以一百个人的痛苦为代价,我们所有的不幸就因此而源源不绝。最崇高的美德是消极的。它们也是最难于实践的,因为这种美德不是虚有其表,甚至超越了凡俗之心的乐趣,不会让我们想着有人对我们很满意或眷顾有加。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没有伤害过他的邻居,那他完成了一件多大的好事啊!他需要一颗多么勇敢的心,多么强大的性格啊!我们发现这件事的伟大和艰难之处,并不在于探讨这个准则,而在于设法将之付诸实践。
我曾让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而上面那段话会让你对此有些稍微的了解。任何时候都不能拒绝给孩子这些教育,否则他们自己或别人就会有风险,或者会有更大的风险,养成一些坏习惯,而且一旦形成以后就很难纠正。但是,得到恰当培养的孩子肯定不经常有必要这么做,因为如果他们的心中没有播下那些恶习的种子,他们不可能会变得难以管教、心怀恶意、心口不一或贪得无厌。因此,我刚刚说的这些看法要比这个教育规则更适用于例外情况。但是,这些例外越来越频繁,孩子脱离适当的环境并沾染大人恶习的机会就越经常。在这样的世界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闭塞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些孩子,肯定会受到更加早熟的引导。所以,这种深居简出的教育更为可取,即使它所做的不过是给孩子充

TOP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2.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