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百道网·朱晓剑】高山亦可仰止,生活也可丰富。但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学术问题,是不现实的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考古的持续开展,也就越来越懂得中国社会的演进史是怎么回事了。但这个过程无疑是十分漫长的。
《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中华书局
作者:戴燕 主编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如今说起学者,让人觉得有学者样子的似乎也少了。这或许是与“公知”的污名化颇为相似,正是因为爱闹热不学无术的学者让我们距离真正的学者远了。这也似乎是无奈的事。最近我读到戴燕主编的《陟彼景山:十一位中外学者访谈录》,终究还是相信有不少学者在坚守学术底线,一丝不苟的做事。他们是常常远离喧嚣的。
不记得是否在《书城》杂志上看过戴燕的这个访谈系列。这些学者多居于繁华都市,却保持一份对待学术的赤子之心。他们的研究为学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窥视文化的些许堂奥。裘锡圭先生谈古典学的重建,朱维铮先生对时下的“国学”态度,李学勤的“这辈子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等等,对当下都有启迪。
《陟彼景山》是文化普及的访谈,高深学问与现实多有结合。其中不少内容也与当下诸如“国学热”、复古、传统文化有关,学者们对此保持清醒的认知。在他们看来,传统文化的断裂容易,普及不易。尤其是把儒学与今天相结合,总认为儒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然而现实是,儒家文化多数只是修身养性,与现代社会却有不同,不少提倡国学者认为两者有共通之处,也行。但不能动不动就认为这能解决现代问题。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承,并非是做一些活动,开一些研讨会就是传承了。更为重要的是让其活在今天的生活里。
高山亦可仰止,生活也可丰富。但想一劳永逸的解决学术问题,是不现实的想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物考古的持续开展,也就越来越懂得中国社会的演进史是怎么回事了。但这个过程无疑是十分漫长的。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