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书系)

作  者:贺耀敏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30030040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加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本书从文化自信、中国的责任与使命、话语权与国家软实力、西方话语体系、中国的国际参与与话语权、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全书深入剖析了西方话语体系与经济特权、政治霸权、军事强权之间的内在联系,揭露了西方话语体系的本质属性和西方话语体系面临的严峻挑战;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需要加快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进而提出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中国国家形象,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想追求。

TOP作者简介

贺耀敏,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开发中心主任,兼任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和韬奋出版奖等荣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10余项。著有《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袁宝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国经济史》《跨世纪的农业》《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等,主编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中国经济(日文版)》《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等著作,主持编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100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00卷)、《袁宝华文集》等学术丛书与文集,发表论文近百篇。

TOP目录

目录

绪论文化自信是话语体系建设之“魂”
一、文化自信理论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根本的文化和精神力量
三、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根本需要

第一章话语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一、话语体系是思想文化与价值体系的表达
二、快速发展的中国需要加快国家话语体系建设
三、形成同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

第二章中国的责任与使命
一、西强我弱:国家话语体系的现状与机遇
二、东升西降:国家话语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三、被歪曲的逻辑:伴随中国崛起的话语杂音
四、国家在话语体系建设中的责任

第三章话语权与国家软实力
一、国家话语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话语权与话语体系建设
三、国家话语体系建设

第四章西方话语体系的前世今生
一、话语体系与治理体系
二、西方话语体系的强势维护
三、西方话语体系与经济特权
四、西方话语体系与政治霸权
五、西方话语体系与军事强权

第五章中国的国际参与与话语权
一、西方话语体系面临严峻挑战
二、发展中国家被挤压的事实
三、中国的国际参与与国家话语权
四、“一带一路”与国际话语权
五、共同推进海峡两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第六章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
一、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与演变
二、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抵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中国方案

第七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
三、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和认同

第八章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一、塑造具有亲和力的中国国家形象
二、中国梦是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理想追求

参考文献/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绪论文化自信是话语体系建设之“魂”

TOP书摘

文化自信是话语体系建设之“魂”。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长期繁荣发展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文化自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丰富的思想体系,文化自信的思想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乃至近代以来社会深刻变革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可以说,文化自信是话语体系建设的灵魂和指导,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和基础。
因此,要想做好话语体系建设,首先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
一、文化自信理论是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2016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文化自信提到事关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思想被高度提升和集中凝练为文化自信的理论。为什么要将文化自信放到这样的高度?这是因为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熟的标志。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不断阐释其中的理论要义。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包含着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文化自信源自具有丰富内涵和悠久传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同志曾经如数家珍般地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并给予高度评价:“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同①17.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从来没有中断过。数千年来,我们的先民都辛勤耕耘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之上,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伟大文明和文明形态,积淀了博大厚重的历史经典和文化传统。这样更需要我们从这一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中去挖掘和吸收,从中获得“与生俱来”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和在当代中国所焕发出来的巨大时代活力,给了中国人民巨大的文化自豪感,让中国人民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心。
(二)文化自信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人民进行的
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是伴随着我国迅速发展壮大的社会经济和正在提升的综合国力同步增强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迅速崛起更赋予了文化自信前进的动力。在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创造了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形成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和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高度概括了这一方面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16.
(三)文化自信源自中国人民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热情与动力中华优秀文化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往今来吸引着无数执着的文化创造者和文明推动者,他们的才华和创造力如同涓涓细流融汇进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毛泽东早在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这些思想家、政治家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是我们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座座丰碑。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出现了无数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0.
(四)文化自信源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优秀文化发展的历史都表明,坚定文化自信既需要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和一大批热心投身于文化事业的组织与个人的艰苦努力,也需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以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现代企业组织的推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文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最近数十年间科学技术的进步空前赋能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数千年以来的全部积累。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一大批优秀的文化创造者、文化创新者的集体智慧和群体效应的作用,没有这样一大批能够深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进步的优秀文化创造者、文化创新者的激荡、涌现,文化自信就没有依托。邓小平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212.文化自信的时代是群星璀璨的时代。
(五)文化自信源自良好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社会政治环境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良好而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反映并体现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蒸蒸日上趋势,衰落而混乱的社会政治环境反映并体现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沉沦衰落趋势。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弘扬正气的社会环境、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和坚定有力的政府引导。邓小平十分重视发扬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1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有关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树立文化自信营造了难得的条件和环境,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激浊扬清、振聋发聩,是我们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指导。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近代历史中,谈文化自信只能是一种“奢侈”。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文化自信才真正有了实现的环境和可能。
二、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根本的文化
和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失而复得,来之不易。我们的前人不是不需要文化自信,也不是没有认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没有使文化自信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追求和基本任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中华文化取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但是在整个传统社会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还不充分、不频繁,中华文化和外部文化还没有出现激烈交锋与冲突,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是有信心的,尤其是传统中国形成了一套自我认知程度很高的知识体系。
中外文化的激烈冲突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的。处于资本主义并开展工业革命的西方和处于封建主义发展农业经济的中国交锋,其后果只能是西方国家战胜中国。但令人发指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是十分惨烈的,由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几乎就没有停止过。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无不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诚如甲午战争后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在所悲吟的《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同样的情感在谭嗣同的《有感》里更是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瓜分的“肥肉”,文化自信从何谈起!
中国传统社会原有的知识体系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空前挑战,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后逐渐形成的中国近代知识体系则主要是借鉴或照搬西方知识体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不断强调中国人民“心的建设”,就是希望中国人民要有新的精神风貌。但是,这种愿望在国家和人民饱受侵略和掠夺的近代中国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文化自信是近代中国最为稀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文化自信才真正得到了重视。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专门论述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新文化:“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这种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追求文化自信的新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更是把思想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地位,“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绝不仅仅是在政治上、经济上站立起来,还必须是在文化上、精神上站立起来,这就是要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在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是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中生存的,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对抗形势和繁重的国内建设任务,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对中国实施政治打压、军事封锁和贸易禁运,一些西方政客每时每刻都期盼着新中国的夭折。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人民表现出了铮铮铁骨和必胜信心。我们从那个时期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政策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特点,那就是集中宣传与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多方面反映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变革,有力维护国家的主权与统一,坚决反对西方阵营及美苏霸权主义行径。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仅仅是把经济搞上去了,结果精神文明下来了,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就说明我们的事业失败了。国家的精神世界、人民的精神世界、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什么面貌,这个社会就会是什么面貌。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时代需要新文化,新时代需要新精神!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努力将文化自信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和克服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错误倾向,特别是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和悲观观点,防止功利主义和浮躁做法,这些都是阻碍和伤害文化自信的现实因素。
为什么要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和悲观观点?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在我们一些人的文化观上始终存在着一种错误观念,即中国文化“消极论”“落后论”,把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落后状况的原因完全归结于中国文化问题,似乎是由于中国文化的“消极落后”才导致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仅就这种观点把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落后归结为文化问题本身就站不住脚。导致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陷入深重灾难境地的根本原因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一部资本主义发展史早就告诉我们,对海外进行殖民侵略和掠夺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和必然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良好愿望为转移的。法国学者佩雷菲特在谈到中国和欧洲的关系时无限感慨地说:“如果这两个世界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毛凤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3.佩雷菲特的这种愿望何尝不是中国人民的愿望呢!但是,严酷的事实打碎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在那个崇尚强权、热衷扩张的时代,善良的民族往往首先受到伤害。
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在灾难深重的近代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但是“落后就要挨打”说的是一般情况,“落后”不一定就要“挨打”,这还要看这些一度落后的国家和人民是否拿起了捍卫自己权利的武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了反抗的武器,进行了卓绝的斗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
正是因为如此,在我们这样一个曾经饱受侵略和屈辱奴役的国家,一定要更加注意树立文化自信的信心和决心,坚决克服文化自信方面时隐时现的“摇头派”“软骨病”,一定要将坚定文化自信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习近平同志站在历史交汇点上深刻揭示和分析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
为什么要防止功利主义和浮躁做法?应该看到,文化建设不同于经济建设,它有自身的认识规律和发展规律,简单地套用经济建设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文化建设既需要国家和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宏伟工程来组织推动,也需要全体人民的长期坚持来保证。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精品力作和文化经典,都需要长期的积淀和磨砺,都是被历史证明的优秀作品,真正被历史证明的伟大的文化人物更是需要大浪淘沙般的选择。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巨大的底蕴和定力,尤其是来自悠久文明发展史的历史定力和历史耐心,这是一种源自文化的和历史的达观和镇定。自卑就不可能有自信,近代以来的中国长期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乐园”,成为它们划分势力范围的角逐场,这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定力和历史耐心是极大的摧残。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产生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之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5.“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同①4.这就是中国人民在伟大的奋斗历程中获得的历史定力和历史耐心。
三、文化自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根本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今天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中国人民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根本需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同①34.。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自信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走过了极其不寻常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成为国内外许多人渴望了解的“世纪之谜”。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也改变了人们对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一般认识。中国成就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经济快速发展的经典事例。
我们可以看一组中国经济发展的数字。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着中国经济向着更高阶段迈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全面展开,正在形成对内对外开放,塑造着中国新的战略格局,新的“两步走”战略规划了到21 世纪中叶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路径。仅从1978年到2020年的40多年间,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在此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101?6万亿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4?65万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3?22万亿美元,为世界第一;原煤产量从6?18亿吨增加到39亿吨;原油产量从1?04亿吨增加到1?95亿吨;发电量从2565亿千瓦时增加到77790?6亿千瓦时;钢材产量从2208 万吨增加到132489?2万吨;汽车产量从14?91万辆增加到2532?5万辆;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2019年国内出游人数达到60?1亿人次,国内居民出境人数达到16921万人次,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事实证明,只有将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社会主义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只有充分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更快地发展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对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说,这种文化自信就是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文化状态。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和一些政客不想做好接纳一个快速发展壮大的中国的准备,总是试图打压中国、遏制中国,甚至一直不放弃搞垮中国的企图,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壮大给了他们“妖魔化”中国的机会,特别是当他们解释不了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时,他们就借助自己的主观臆断和疯狂遐想。可以说,在中国的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国与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的矛盾与冲突将会是长期存在的,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经济总量也将迅速逼近美国,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防范和遏制只会日益加强。只要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不能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调整对中国的看法,这种防范和遏制就一直会存在。但是,不管以美国为首的少数西方国家如何不断挑起矛盾和事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不会被吓到,更不会放弃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中国精神的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就应该体现在中国精神上,中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在2013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和提升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整体影响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文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在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引领下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化国家所需要的精神构建也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任何时代,精神世界的建设都十分重要。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拥有鲜明的精神世界和强烈的精神世界需求,它反映和体现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风貌、气质、品格、思想、文化和价值追求。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民族或国家整体上弥漫着萎靡不振、没有希望的文化气氛,有的民族或国家的人民享受着和平安逸、幸福快乐的文化生活,有的民族或国家充满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活力,这都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在起作用。当今中国就充满了这种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汇合,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自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深厚的民族精神,源自14亿多中国人民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形成的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来源铸就了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前进动力。前者的突出特征是爱国主义,后者的突出特征是改革创新。环顾世界各国的精神文化发展,我们发现一些民族和国家由于没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积累,外来的文化理念和当下的文化精神往往难以在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扎下根来,尤其是在那些长期遭受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民族和国家,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而另一些民族和国家由于没有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错过了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时机,虽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却无法焕发充满活力的时代精神。只有为数不多的民族和国家既拥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又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这些民族和国家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了很好的汇合,从而焕发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精神面貌。中国精神就是其中成功的典范。
上述这一切,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丰厚的思想理论基础,确立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铸就了鲜明的思想理论之“魂”。??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32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62.5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