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回归大学之道——章开沅口述史
回归大学之道——章开沅口述史


回归大学之道——章开沅口述史

作  者:章开沅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3月

定  价:268.00

I S B N :978756806772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教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大时代,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深深印记。在这个改革大时代中,教育改革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高校校长,成为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章开沅系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本书以章开沅主政华中师范大学(1983—1990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的经历和办学思想为主要内容,重点突出章开沅先生以倡导重视社会服务为核心理念的大学教育思想。

TOP作者简介

章开沅,祖籍浙江省吴兴县,1926年生于安徽芜湖。著名章开沅章开沅历史学家、教育家、美国奥古斯坦那学院(Augustana College)荣誉法学博士、日本创价大学与关西大学名誉博士。早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后长期执教华中师范大学,是享誉国际的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和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的创办人和领导人。

TOP目录

第*章早期生活和教育经历/ 1
一、学海书屋/ 1
二、天无绝人之路/ 4
三、国立九中/ 6
四、师恩难忘/ 8
五、淳朴友谊/ 18
六、学潮发端/ 24
七、转学王家坪/ 29
八、再次被开除/ 32
九、川江上/ 35
十、仓库抄写员/ 39
十一、军营中/ 42
十二、金陵大学/ 47
十三、中原大学/ 57
第二章走上从教治学的道路/ 64
一、政治研究室/ 64
二、教育学院/ 66
三、初执教鞭/ 68
四、辛亥革命史/ 73
第三章20世纪80年代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形势/ 92
一、教育体制改革破题/ 93
二、高校改革开局/ 97
第四章意外就任华中师范学院(大学)校长/ 107
一、谬膺校职/ 107
二、我宁可站着倒下去,也不躺着混下去/ 115
三、一个星期要给我留两天做学问/ 117
第五章改革前奏曲/ 122
一、一封信引发的改革大讨论/ 122
二、一定要把改革进行到底/ 135
三、举办新闻发布会/ 143
四、认真学习全国党代会精神,集中研讨我校改革问题/ 153
五、“高”与“师”之争/ 154
六、如何办好师范大学/ 156
七、把华师办得更好/ 162
第六章从改革学校环境入手/ 167
一、从馒头与垃圾抓起/ 167
二、移毛主席像/ 168
三、大学要有大树/ 170
四、珍爱校园草木和花卉/ 177
五、华师早期建筑群的主要设计者——怀念亡友何浣芬/ 182
六、林山湖格局/ 185
第七章在人事管理上动真格/ 190
一、下放人事权/ 190
二、不归我管的事,多一点我都不管/ 192
三、用人还是要出于公心/ 196
四、不拘一格用人才/ 199
五、“东半球”与“西半球”/ 201
六、副校长负责制/ 204
七、不痴不聋,不做阿家翁/ 206
八、研究生兼任教师工作制度/ 208
九、食堂也有人才学/ 209
第八章抓好科研与教学改革的“内功”/ 215
一、兼容并包与不拘一格/ 215
二、切实加强本科教学/ 223
三、我喜欢与学生交朋友/ 229
四、我和我的学生们/ 236
五、率真为人/ 242
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 244
七、华师人要有华师意识/ 248
八、着眼于培养21世纪的新人/ 250
第九章建设新的校园文化/ 255
一、整风/ 255
二、提倡美育逸事/ 258
三、名家报告会我都会出席/ 260
四、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65
五、《朝晖》专刊/ 272
六、校园新风/ 273
七、所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74
第十章率先走高校社会服务新路/ 281
一、张謇与近代化模式/ 281
二、走出去办学/ 284
三、仙桃模式/ 286
第十一章走出国门办学/ 292
一、校长出访/ 292
二、与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300
三、校友是办好大学的重要力量/ 305
四、华师学术走向世界/ 310
五、搭建东西方学术交流的平台/ 315
第十二章当校长时的酸甜苦辣/ 323
一、学校改名我不太积极/ 323
二、极不平凡的一年/ 331
三、充满火药味的座谈会/ 335
四、行动比语言更重要/ 344
五、不能光靠做报告/ 347
六、一定要有所不为/ 351
七、要学会通盘考虑问题/ 356
八、制度虚设很可怕/ 359
九、学校不要介入院系内部纷争/ 365
十、大学行政楼是一部深奥的大书/ 368
第十三章主动辞去校长一职/ 371
一、主动辞职与自我放逐/ 371
二、开启一个新的航程/ 381
第十四章高教改革见解/ 387
一、文明危机与世纪之思/ 387
二、没有深刻反思不会有真正改革/ 391
三、教育改革应尊重历史规律/ 396
四、培养学生要堂堂正正/ 401
五、我们缺少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402
六、高校“跨越”发展之我见/ 414
七、好制度比好校长更为重要/ 419
八、大学为什么越走越远/ 423
九、回归大学主体,回归教育本性/ 434
十、教育之目的不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445
第十五章展望新世纪/ 448
一、与池田大作对话/ 448
二、与青年共同走向光明未来/ 452
三、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 455
四、*好的养生之道/ 459
五、我的人生追求/ 464
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467
七、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感/ 472
八、治学不为媚时语/ 477
九、荣誉可以终身,待遇应该“退休”/ 479
第十六章晚年忆故人/ 481
一、我与杨东莼先生二十年的交往/ 481
二、难忘风雨同舟情——忆陶军/ 485
三、与张舜徽先生共同走过的岁月/ 494
四、悼念郎郡诗老战友/ 503
五、笔墨缘结五十年——寄语《历史研究》/ 509
附录/ 512
一、如何“读懂中国”?章开沅先生这样说/ 512
二、章开沅:精神的世界无人可挡/ 516
三、周锡瑞:问学章开沅先生/ 521
四、马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略谈章开沅老师
对我治学道路的影响/ 524
五、王奇生:师门四年记/ 531
六、周洪宇:章开沅先生的高教改革与教育思想/ 536
参考文献/ 549

TOP书摘

精彩文摘1:
我家的书房名字为“学海书屋”,藏书种类很多,我都翻阅浏览。父母为我们订阅《小朋友》杂志,还买了很多开明书局出版的儿童读物,如冰心的许多作品,丰子恺的漫画,乃至《鲁滨逊漂流记》《伊索寓言》《爱的教育》的中译本,让我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爱、善、美的滋育。由于我住在父母隔壁,近水楼台先得月,得以把他们卧室书橱上的休闲书籍全部都翻阅一遍。*感兴趣的是林纾译述的外国小说,如《三剑客》《茶花女》等,虽然不能全懂,但也能够看懂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许多情节都使我入迷,这为我以后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鲁迅的《故事新编》《呐喊》《彷徨》等我都喜欢看,看过好多遍,他的文笔深深吸引着我,在平时写作中经常模仿这种风格,这对我此后的性格也有些影响。因为知识有限,我对父亲的很多藏书似懂非懂,但其中日本友人宫崎滔天自传性质的回忆录《三十三年落花梦》,我反复阅读过多遍,了解其大意。我感觉作者与《隋唐演义》里的虬髯客形貌非常相似,都具有英雄气概。宫崎滔天真诚支持孙中山发起和领导的辛亥革命,所以我很敬佩他的胆略。在后来的辛亥革命研究中,我把宫崎滔天作为一个主要的研究对象。
当然,坦率地说,我*入迷的还是小爷爷与大哥的私下藏书,他们两人住在东院楼上,享有更大的空间。爷爷从不上楼,父亲也懒得去,所以他们可以买许多武侠、神话书籍,如《彭公案》《施公案》《儿女英雄传》《七剑十三侠》《火烧红莲寺》《封神榜》《西游记》等,我都借来独自阅读,尽管也是似懂非懂。有段时间我经常沉溺于幻想之中,常常幻想着自己能够像神仙一样脱离凡尘而逍遥自在,也幻想着自己具备一些特异功能,在刀光剑影中叱咤武林,惩恶扬善。我羡慕土行孙的土遁,更羡慕剑侠们的剑遁,一道白光就可以来去自如,上天入地,到任何自己乐意去的地方而不被家人发觉。当然*好是拥有孙悟空那样的“筋斗云”,一个跟头可以飞十万八千里。我也曾暗中“修炼”,干过一些荒诞不经的傻事,如将铅笔磨碎成粉吞服或“炼成丹药”,以为丹成以后可以口吐红光随风飘游;也曾把橄榄核含在口中睡觉,幻想能练成什么克敌制胜的神秘武器。幸好这些傻事没有酿成任何恶果,否则真会使父母遗憾终身。
相较之下,母亲尽管体弱多病,但对我在学习上的关心要比父亲多一些,因为她与我在一起的时间多一些。只要她的精神较好,就会教我练习写字或诵读一些浅显的诗词,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之类。到我年岁渐长,她就指导我背诵一些较为深一点的诗词,如杜甫、李白的诗,苏东坡、辛弃疾的词。我练字的字帖名《星录小楷》,全部是赵体,这是章氏家人的故乡情结,上面写的都是流传甚广的词,如李后主、李清照的比较深沉委婉的作品,经过反复接触,也就自然而然地浸润于心灵。母亲有便秘的毛病,每逢坐马桶太久觉得无聊,就把我喊去背诵古典诗词,所以我暗中将此取笑为“马桶边的文化休闲”。但有些诗词就是这样逐渐融化成为我早年的文化积淀,尽管是那么浅薄。
西安事变以后,我又贪婪地阅读了祖父订阅的《申报》《新闻报》。此外,祖父因为办厂,闲暇时也买卖股票,需要随时了解时局变化、市场情况和股市动态,所以祖父还买了一台很大的收音机。这个新奇的东西,又让我获取了不少书本之外的知识。大人们有时在祖父书房里分析政治形势,我在一旁读书之余,不知不觉被长辈们热烈的讨论所吸引,似懂非懂地跟着关心国家大事和时局变化。

精彩文摘2:
1938年秋,我和姐姐、三哥被父亲送往国立九中读书。国立九中位于四川江津德感坝,师生以安徽籍为主。德感坝在江津县城对面(北岸),隔着一段水流湍急的长江(当地称川江),靠小木船摆渡来往。德感坝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我先后就读的初二分校和高一分校都设在村庄的祠堂里,都是很大的祠堂。把慎终怀远供奉列祖列宗的祠堂提供给外省沦陷区的流亡学生办学,这是四川人的宽厚仁慈,对我们这些小难民来说则是大恩大德。
我记得有一个祠堂名字叫做“云庄祠”。虽然说是设在祠堂里,但祠堂并不作教室,而是作为学校的办公场所和宿舍,吃饭也在这里。教室是在祠堂外面临时盖起来的,虽是竹篱茅舍,地面都是泥巴,诚然简陋,但毕竟是新盖的整洁竹篱茅舍,不仅散发出谷草与泥土的清香,而且明亮通风,课桌板凳也是崭新的。在那烽火连天的苦难岁月里,这里简直如同世外桃源,使我乐而不思离蜀。讲台垒得很正规,黑板也很宽大,还真有点办学的样子。我们白天上课、晚上自修都在教室。
那时村庄里还没有电灯,晚上自修,人手一盏桐油灯。晚自习时,学生每人各用一个碟子或一个破碗,里面放上灯草和桐油照明,并且,桐油也好,灯草也好,都是计划供应。桐油燃烧不充分,味道很重,烟也大。坐在灯前看书时没有特别感觉,如果出去上一趟厕所再进来,可以看到整个教室烟雾缭绕,气味也颇不佳。由于烟大,一个晚上下来,鼻孔经常都是黑的。
我们吃饭是在祠堂的大厅里。食堂很壮观。做饭的灶都往地下挖,锅只高出地面一点点。锅很大,锅铲和瓢也大得吓人,要有很大的力气才能操作自如。早餐多是稀饭,午餐和晚餐是干饭。干饭先煮后蒸。蒸饭用的容器是很大的桶。大灶大锅大饭桶,好像餐饭很丰盛,实则不然。之所以要大灶大锅大饭桶,其实是办学规模大,吃饭的人多。分到每个人,能管饱就不错了。干饭先煮后蒸,做法似乎很讲究,其实品质并不高,无非是稻壳、稗子、石沙、米虫、老鼠屎等含量较高的“八宝饭”。
主食如此,菜更可怜。一年到头难得打一回牙祭,平常吃得*多的是蚕豆,多是用盐煮一煮,偶尔炒着吃,就算“花样翻新”了。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炒蚕豆的。把干蚕豆放在锅里翻炒,等到蚕豆焦枯的时候,把加了少许盐和一点点油的水往上一浇,蚕豆就裂开了,咸香可口。

精彩文摘3:
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
什么是好的教育?教育首先是要培养好公民。无论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人的素质教育是*为重要的。在目前国家还没消亡的情况下,国家的根基就是公民,所以教育应该把每个人培养成一个好的公民。
但现在的基础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主,高等教育又以就业为导向,涉及公民教育的内容可谓少之又少。当下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样的改变?从小学就应该抓紧德育,讲现代社会做人的道理,包括个人与集体,包括与家庭、朋友、社会、国家如何正确相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至少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不能等闲视之。这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不抓好这个起跑线,就有可能让年轻人走上邪路,乃至祸国害民。
解放前大学有公民课程,中小学好像没有公民课程,但也注意公民教育,如公民应有的守法观念与做人准则。国民党掌权后特别加强党化教育,意识形态很强势,有些公民课程的老师就是国民党党务系统派来的,不学无术,空话连篇,所以学生很反感,逃课者多,就是听课者也敷衍了事。真正起正面作用的,倒是一些好老师、好校长的言传身教。他们爱国敬业,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安于清贫,心无旁骛,诲人不倦,用心血滋润着我们幼稚的心灵,使我们终生受用无穷。记得小学毕业时,教导主任(音乐老师)指挥我们唱毕业歌,即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一开头就是“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那正是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夏季,我们热血沸腾,壮志凌云,从那一天起就决定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结起来。
在这五六十年来,基础教育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我是亲眼看到的。现在的基础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独生子女在家是被宠爱的“小皇帝”,但他同时又有孤寂感,因为没有兄弟姐妹,有时候连玩伴都没有,如果父母工作一忙,那就更孤独了。这样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什么心理呢?总体来讲,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大家都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很容易相互冲撞,引发问题。过去怎么会有同学随便杀害同学的现象呢?现在一个宿舍的同学,很可能会因为一双球鞋有臭味,或者其他小事,就起严重冲突。

精彩文摘4:
好制度比好校长更为重要
20世纪80年代,我也曾参与高校管理工作,深知校长责任的重大,不仅其办学理念、谋划决策关系着学校的发展走向,而且其一言一行所体现的品格、作风,也悄然无声地对众多师生员工产生某些影响。甚至在卸职多年以后,偶然在外地遇见相识的或已忘记姓名的校友,经常可以听到“某年某月某会曾听过你的报告,你说过的某几句话给我印象特深”之类亲切怀旧话语。我给学生做报告一般不带讲稿,往往采用对话交流方式,学生虽然听得兴趣盎然,但我自己却唯恐口无遮拦而可能给他们以某些误导。所以每逢听见过去的学生复述我的若干“佳句”时,我的内心深处往往涌生惶悚之感。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我对于历史上这些著名大学校长理解渐深而敬佩日增。他们当年的办学条件比我们差,困难比我们大,可以利用的资源比我们少,但是却能与众多教职员工同心协力、苦心经营,把学校办得各有特色,并且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在国内外赢得与日俱增的声望。可以说,他们的生命与学校已经融为一体,而学校的声名正是他们与众多教职员工一起用心血浇灌铸成。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一所名校往往与一位或几位校长的名字紧紧联结在一起,如北京大学与蔡元培、清华大学与梅贻琦、南开大学与张伯苓、浙江大学与竺可桢、金陵大学与陈裕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吴贻芳等。
当然,强调大学校长在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绝非提倡人治,更不是提倡家长制的独裁。对于大学来说,民主作风与学术自由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每一个办学卓有成效的著名校长,大多具有较强的民主观念,至少是能逐步推行教授治校,努力发挥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个人资质相较而言,应该承认制度更为重要。任何优秀的校长总有自己的任期(或长或短)限制,但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往往可以延续数十年。我在海外一些名校工作,深感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重要性,而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更为重要。我每到一所学校,开学伊始接受入校教育,时间不过两个小时,主要是介绍学校重要规章制度,不像我们对新教职员工的岗前培训要花费3天乃至1周,而且要花费很多时间“务虚”。我常爱说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譬如军营,师生如同士兵,老师(包括校长)职工和学生一批一批来了,又一批一批走了,如同连绵不绝的流水,但名校如同铁打的营盘,历经世事沧桑而长盛不衰,靠的就是一套人人必须遵循的合理制度。光靠校长自身的聪明才智是治理不好大学的。
教育应该首先治疗自己,然后才能治疗社会、治疗全人类。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44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25.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