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店空间设计、营业时间、社区服务项目
浙江临海市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广文书院,一开始就自带光环。位置上,它紧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意义上,是实体书店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与尝试,是“大雅临海·书香之城”的具体落地之作,系临海市新华书店总经理室与临海市委宣传部充分沟通争取机会,由市委宣传部出资200万投资硬件装修,临海市店提供设计理念、参与建设过程。装修完成后,临海市店“拎书入驻”,负责产业化运营。此类合作模式在浙江省内属于首创。
广文书院,这个名称是为纪念对台州教化启蒙之功的郑广文而来。装修总面积615平方,馆内书院面积550平方,储藏室面积65平方,整体装修风格典雅、别致,一眼就能令人怦然心动。错落有致的原木顶,深灰水泥流平地面,暗纹原木色书架,黑底白字书牌,满满的现代简约感;温暖的吊灯、明亮的射灯,敞阔的空间,置身其间舒适而放松.偶有奶茶香、手磨咖啡豆香,再加上书香,顿感岁月静好!广文书院致力于将书店打造成多种业态有机结合的复合文化空间。在布局与摆设上因地制宜进行规划,少儿绘本区充分照顾少儿需求,色彩丰富,充满童趣;其他区域主要为国学讲堂、生活馆、阅读活动空间、阅自在咖啡吧。广文书院面对的读者群是社区居民,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店面装修及设施上我们更注重给读者带来温馨舒适的阅读环境,做到有书的地方就有座椅。
广文书院在图书品种选择方面,在充分调查了解临海市民的人口结构、生活习惯、文化生活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统计获得一手信息,确定书店的基本和专门图书种类。提供多种类型读物,满足读者不同的阅读口味。书店里除了图书以外还了新华文创产品、本土五月文创产品、书签、书袋、明信片等产品的延伸。
在营业时间上,广文书院迎合临海市民的日常作息特点,在工作日利用上午时间选品备货,下午开门营业,延长晚间和周末营业时间。为更好地服务周边读者,书院的营业时间定为10:00—20:30,周五至周日晚延至21:00。
二、线上线下活动和特色
广文书院肩负着传播阅读与文化的功能,它是一个阅读场所、交流场所、实践场所,更是链接人与人、人与文化传播的场所。根据所在周边社区的情况安排制定每月活动。目前已举办多场读书活动:
(一)每月定期开展书店自主品牌系列活动
1、“新华约读”系列读书会
2、“晓敏姐姐绘本讲故事”系列活动
3、“同心同育·亲子悦读”活动
4、“少年店长社会实践活动”
5、“国学讲堂”系列读书会
(二)开展主题沙龙读书会
1、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童心向党·红色印记”党史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红色绘本故事体会分享+互动小游戏
2、第28届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演讲活动
3、“当青年遇上互联网”网络文化沙龙活动
4、临海市直机关“思想灯塔-经典的光辉”主题悦享会
5、临海市首批援鄂医护人员吴飞护师现场分享援鄂期间的心路历程和战地故事
6、临海市建设局“红色书香·引我向党”读书沙龙活动
7、临海市委宣传部、临海市人社局“追梦新时代,不负好年华”青年读书沙龙分享会
8、临海团市委携同70位西藏师生开展“民族一家亲”主题互动会
9、临海市农业农村局开展知行读书会
活动的开展,增加了书店与读者的联系,使书店融入生活,实现与社区的共荣。广文书院正门外正配有新华小漫智慧书屋,为社区与农村的读者打造家门口的图书馆,提供“书店+图书借阅+购书+预约到家+共享”的高效服务,让阅读融入群众的生活。
(三)线上活动
1、读者阅读微信社群
在微信读者群,利用出版社资源邀请余秋雨、曹文轩、杨红樱等名人作家、“蠹鱼·陪伴计划”开展线上语音直播活动,让读者足不出户也能在线汲取知识。2021年共计已线上分享13余场。
2、天猫、抖音线上阅读会
以广文书院为背景进行直播活动,由我店店员线上推荐好书,通过线上直播形式,让更多人可以接触、认识新华书店。
3、临海新华书店公众号运营
利用公众号平台发布信息、新书好书推荐、组织线上活动、微信赠书等。2021年共计发布37条。
广文书院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政府出资为老百姓购买的阅读交流共享空间,是购买的长期的、可持续的阅读文化服务,是为生活在临海东区的老百姓创设了文化活动空间,是老百姓口中的“惠民工程”。带有“惠民”属性的广文书院,目前运营良好。
2020年5月,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会在临海市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国贤等考察临海市新华书店广文书院,台州市及临海市主要领导陪同考察。广文书院当天圆满完成了全省宣传部长现场会300多人的参观接待工作,后期陆续接待全国各地慕名参观人员近千人,各级领导对这一新颖的合作模式给予充分肯定,中新网、浙江在线等知名媒体对此事竞相报道。
广文书院在向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不仅深度融入地方文化,更挖掘深度服务需求并主动提供相关服务,在服务社会大众的同时,也在逐渐成为各类知识人才的工作交流场所、家庭学习场所、成果发布场所。当我们带着期许的未来目光看它,当我们带着切实的努力来完善它,相信它会成为“知识服务的共享空间”。